研究所簡介
1956年,交通大學創建全國最早的制冷與低溫工程學科。60年的發展歷程中,研究所在科研成果、基地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績,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并于2015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
研究所現有教師24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員3人,副教授8人,講師1人。研究所教師中1人獲國際制冷J&E Hall 金牌,2人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2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青”資助,2人獲國際制冷學會優秀青年學者獎勵。
研究所培養了以孫曉峰、童小川、張旭豪等為代表的優秀人才,2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6人獲全國優博提名,獲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創新大賽5個特等獎,6個一等獎。1996年聯合上海市制冷學會、上海市冷協設立了夏安世教授教育基金會,目前已獎勵了200余名全國制冷優秀人才。2009年開創“交大冷暖”文化系列活動,2016年創立“交大冷暖”學術沙龍。
研究所與國際一流大學、企業廣泛開展合作,并承擔了上海航天、中海油等著名企業集團的重大課題。
重要事件
1956年,交通大學創建全國最早的制冷與低溫工程學科,同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
196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5 年,舉辦上海國際低溫工程大會。
198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6年,聯合創辦夏安世教育基金會
1999年,創辦全國制冷空調新技術研討會
2002年,被評為全國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
2003年,與浙江大學聯合舉辦國際低溫與制冷系列大會
2010年,“太陽能空調與高效供熱裝置與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1年,建成教育部創新團隊 2013年,開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
2014年,“吸附式制冷的吸附機理、循環構建及熱設計理論”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4年,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微通道管材與換熱器制造技術及其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5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
主要研究方向: 制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擁有教育部太陽能發電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低溫技術與測試應用服務平臺。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制冷空調系統的高效能源利用
制冷空調系統的仿真優化與數字化設計
低溫系統和低溫傳熱
人工環境控制與檢測技術 在研的代表性科研項目:
研究所主持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部委級科技攻關及大量企業委托項目任務。代表性的科研項目包括: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低品位余能回收技術及熱泵裝備研發與示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
傳熱傳質與高效熱力系統的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
基于干燥劑除濕和蒸發制冷耦合的高效熱泵循環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
太陽能氨水再吸收多重回熱式熱泵循環機理與試驗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重大項目
太陽能與生物質能互補的冷熱電聯供系統的熱力特性及集成優化研究
華為-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研發計劃 華為產品熱設計創新系列項目
人才培養:(以照片的形式展現)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全國優博提名;
教育部節能減排大賽; 夏安世教授教育基金;
“交大冷暖”文化系列活動;
杰出校友
國際交流與合作
與挪威科技大學共建可持續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及雙碩士合作項目
與美國普渡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馬里蘭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等國際著名大學均有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深層次合作。
合作企業
研究所還建立了與大金、開利、迪士尼、華為、格力、力諾、住友等的長期研發合作,并承擔了上海航天、中海油等著名企業集團的重大課題。